董明軍近照
人物檔案:董明軍,1970年9月出生,退伍軍人,于2017年6月開始,在雷波新洋豐礦業(yè)投資有限公司巴姑礦從事設備維修工作。在工作中,他將軍人堅毅、智慧、樂觀、奉獻的優(yōu)良品質發(fā)揚得淋漓盡致,不僅出色地完成了各項維修任務,保障了巴姑礦機械設備的平穩(wěn)安全正常運行,還為礦山維修人才的培養(yǎng)和傳承傾其了心血。
設備平穩(wěn)運行的“守護者”
董明軍在部隊時是一名汽車修理兵,退伍后開始從事水泵、井用提升絞車等礦山設備維修工作。因為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和堅持,加之不斷學習和摸索,他練就了一身過硬的維修技能。他可以讓“癱瘓”的機電設備快速地恢復運轉,他可以讓老舊設備“起死回生”,他可以讓絞車及機電設備誤時率降到最低,他是礦山設備平穩(wěn)安全運行的“守護者”。
2020年是巴姑礦獲取安全生產(chǎn)許可證的關鍵之年,是安全生產(chǎn)許可驗收的一場“大考”。在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,基建安裝和設備平穩(wěn)試運行任務繁重。記得,在絞車運行進行人車調試時,因斜井變平巷變坡過快,沒有順滑的曲線,致使人車在此點位不能正常運行。調試現(xiàn)場的干部職工焦慮不已,愁云慘淡。董明軍接到命令后,火速趕到現(xiàn)場,積極查找原因。憑著豐富的維修經(jīng)驗,董明軍現(xiàn)場制定出解決方案,氣割的藍色火焰和電焊的弧光在軌道上交替閃爍。從下午4點始,他一直匍匐在軌道路面精心調整,反復試驗,直到軌道變得圓潤順滑,沒有卡頓,人車正常運行,董明軍才略帶倦容地離開,此時已是第二日凌晨3點。
任勞任怨的“老黃?!?/p>
“蜀道難,難于上青天”形容道路崎嶇難行,而巴姑礦井下巷道與之相比也不遑多讓??v橫交錯、落差大、坡度陡、距離遠,有的地方樓梯踏步未安裝整改前,手腳并用才能爬上去。普通人徒手走都累,沿途要停下休息數(shù)次。然而絞車整改期間,董明軍早7點下井,每天往返數(shù)次從井底車場向上部運送物資,從來沒有聽到他叫過一聲苦,喊過一句累。有一次,同事看他滿臉糊著油污,就問道:“老董,這條路太難走了,你天天是咋走上來的?”他嘿嘿一笑:“習慣就好?!蹦嵌螘r間,早上他穿著干凈的工裝下井,晚上出井已是滿身油污,而每頓午飯他都在井下解決,晚飯也是預留,很少能在正點吃上一口熱飯。
年輕后輩的“傳道者”
礦山遠離都市繁華、距家鄉(xiāng)也遠,生活條件較為不便,愿意投身礦山的年輕人屈指可數(shù)。董明軍在礦山工作多年,深知年輕人的培養(yǎng)和傳承至關重要,因此,他對培養(yǎng)年輕人充滿熱情,不遺余力。近幾年隨著礦山的發(fā)展和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,不斷有年輕人加入礦山。對公司交給他的新徒弟,董明軍生活上細心關注思想動態(tài),噓寒問暖,工作上將知識經(jīng)驗毫無保留地傳授教導。比如如何使切割的鋼板線條平直,如何焊接的焊縫沒有沙眼且呈魚鱗狀,如何探究機械原理,在董明軍悉心指教下,新員工成長迅速,三個月就可以在他的指導下處理一些設備故障,獨擔一些小型維修任務。
樂于助人的“奉獻者”
董明軍擁有一雙巧手,休息時間,他總是閑不下來,喜歡利用邊角廢料焊接成一個個鞋架、小板凳等送給有需要的同事。“董師傅,生活用水停了?!薄昂玫模胰z查水管,查原因。”“董師傅,我宿舍的水龍頭壞了,你幫我換一下?!薄笆盏?,我立即領料來換。”這樣的對話,在巴姑礦不勝枚舉,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會出現(xiàn)董明軍的身影。
哪有什么歲月靜好,只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。巴姑礦山安全穩(wěn)定運行的背后,就有退伍老兵董明軍的默默堅守與付出。這位性格較內(nèi)斂、不善言辭、樸實無華的漢子,憑著扎實過硬的專業(yè)技能和對公司的滿腔忠誠,將對工作的熱情,有溫度地傳遞給了每一位礦山人。